
在广州市燕岭公园山下中国股票网,一幢红砖小楼静静伫立。这里是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被无数不孕患者亲切唤作“红楼”,是他们心中的灯塔。
工作日的候诊区总是人头攒动,每一张面孔都写满了期盼。创始人梁晓燕的诊室,位于长廊右侧第一间,像一片宁静的港湾。当风尘仆仆的患者穿过人群,转过那道弯,所有的嘈杂便被抛在身后,映入眼帘的,是梁晓燕温和慈祥的笑容。她总是亲切地称呼每一位女性患者为“小女孩”,用那份沉稳与温柔,轻轻托住来自天南海北的焦虑、慌张与悲伤。
在这张不大的诊桌后面,梁晓燕已经走过了四十余载的医者生涯。她亲眼见证了辅助生殖技术在国内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全过程,更亲手缔造了多个“世界首例”“全国首例”的医学奇迹。如今回望,仿佛是命运早有安排:让一个天资聪慧、精力充沛的年轻人,踏上了救死扶伤的医学路;又让这位尊重生命、热爱人类的医者,最终站在创造生命的岗位上,用一生的时间,为无数家庭点亮希望。
展开剩余90%梁晓燕和她的团队
穿越不孕的迷雾森林
辅助生殖技术,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魔法,它更像是一场精耕细作的播种。挑选出最饱满、最健康的种子,播撒在最肥沃的土壤里,然后静静地等待生命的奇迹破土而出。这个过程有时很简单,洒洒水、松松土就能等来好消息,有时则会成为医学难题。而梁晓燕常常要面临后者。
29岁的小王,长期饱受痛经的折磨,被诊断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卵巢巧克力囊肿,卵巢功能也每况愈下。结婚七年,她始终无法摆脱“原发不孕”的阴影。为了圆一个做母亲的梦,她将希望寄托于辅助生殖技术。然而,前两次取卵都以失败告终,胚胎质量差、发育迟缓、碎片过多,一次次打击几乎让她心灰意冷。但她依然预约了第三次取卵手术,心存一丝微弱的希望。
梁晓燕深知,对于小王的情况,常规方案成功的希望渺茫。她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的新尝试——“卵母细胞内注射自体骨髓细胞线粒体”技术,通俗地说,就是从患者自身骨髓细胞中,提取出被誉为细胞“能量工厂”的线粒体,然后将其注入活力不足的卵母细胞,帮助它顺利跨越发育的关键节点。
操作需要极其精细。卵母细胞是人体内最大的细胞,却也异常脆弱,注射时既要保证线粒体的纯度和浓度,又要避免对卵母细胞造成任何损伤,确保其能够继续发育。整个过程,就像在针尖上播种,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这项技术在全球尚无成功妊娠报道,但怀着对梁晓燕的信任,小王与先生郑重地签下知情同意书。
移植后的第14天,抽血检测结果显示,妊娠指标呈阳性。这对夫妇喜极而泣,紧紧相拥。三周后,梁晓燕为小王进行了B超检查。屏幕上,一道微弱却规律的波动缓缓显现,那是生命跳动的旋律。全球首个成功案例就此诞生。
未注射线粒体非优质胚胎(左)与注射后优质胚胎(右)对比
这样的重大技术突破,在梁晓燕团队的战绩中并非孤例。
小雪被确诊为新发的17号环状染色体综合征,其先生也查出基因变异,自然孕育健康宝宝几乎不可能,传统三代试管技术也无法精准排查这种罕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夫妻俩在求子路上屡屡碰壁,仍没放弃。梁晓燕带领PGT团队的任姿、方丛、张志强反复研究染色体脱环机制,与企业合作成功开发新的测序方法,最终精准筛选出健康胚胎并成功移植。
2023年12月7日,
全球首例“染色体脱环”宝宝在广东诞生
。清脆的啼哭响起,小雪夫妇热泪盈眶。
召开新闻发布会
自2002年完成广东省内首例不成熟卵体外培育试管婴儿后,梁晓燕还带领团队对生育力保存的青春期孩子的不成熟卵进行体外成熟,并达到国际高水平的成熟率;从开展运用线粒体增强卵母细胞,再到实现对染色体的精准筛选,其“育种”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而针对胚胎移植反复失败的另一大难题,梁晓燕的探索也从未停止。
子宫内膜是高度再生的组织,在正常情况下,它会经历周期性的增殖、分化、剥脱与再生,为胚胎的植入和妊娠的维持提供肥沃的“土壤”。然而,频繁的宫腔内操作、感染、缺血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无法再生修复,使得胚胎无处扎根。既然土壤贫瘠可以通过施肥来改善,那么,子宫内膜是否也能找到合适的“肥料”呢?梁晓燕一直思索着这个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听说南部战区总医院皮肤科用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烧伤疤痕效果显著,眼前一亮,立刻去取经。回来后,她迅速开展研究,发现PRP中富含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多种活性成分,能促进细胞增殖和组织再生,恰好契合子宫内膜修复的需求。
2014年,她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将自体PRP应用于5位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都得到了明显的增加,并成功完成了胚胎移植。之后,国际上许多国家也开始探索应用,并引用梁晓燕文章中的方法。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在科室临床常规开展,为更多子宫内膜受损的女性带来了希望。
梁晓燕并未止步,干细胞技术由此进入她的视野。
对于患者而言,受损的内膜就像一片荒芜的花园,失去了生机。而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唤醒沉睡的原始卵泡,促进其生长和发育;又能调节免疫微环境,减轻炎症反应,让花园重新焕发生机。
2020年,她的团队获批全国首个经过子宫动脉注入干细胞的方法进行干细胞治疗内膜损伤的临床研究。这个方法使干细胞能够高浓度的集中于子宫内膜中发挥作用。经过3年的临床实践,他们不断优化顽固性子宫内膜菲薄及粘连的综合治疗方案,如今已经将严重内膜粘连的患者临床妊娠率提高至55%,为更多“土壤”贫瘠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方法总比困难多。”梁晓燕用这句朴素的话语回应质疑,也鼓励着她的团队。“首先要有想法,要有敢于突破常规的胆量,要不怕艰苦地去验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非常正规的伦理审查,在不损害患者利益的前提下,尽全力帮助他们实现愿望。”
创造生命的奇迹,从来都不是靠偶然的幸运,而是在迷雾中不懈探索,在技术瓶颈前持续攻坚,梁晓燕和她的团队始终勇往直前。
守护生命的火种
在临床实践中,梁晓燕还敏锐地注意到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肿瘤患者和重症患儿。他们在接受放化疗时,往往也会失去生育能力。
梁晓燕坚信,生存和生育,是可以兼得的。
在生育力保存的方法中,卵巢组织冷冻是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青春期或青春前期的肿瘤患儿来说,她们无法像成年女性那样通过药物刺激来获取卵子。冷冻卵巢组织,就成了她们未来恢复生育力的“钥匙”。如果在分离卵巢组织时,还能将脱落或部分隐藏在组织中的卵子提取出来,并在体外培养成熟,就能为她们未来的生育需求增添一份保障。
这项听起来如同科幻电影般的技术,早在2012年,梁晓燕就已经通过全国首例、全球第十例单卵双胎卵巢组织原位移植术,成功地证明了其可行性。
有了技术突破的支撑,梁晓燕于2016年推动创建了华南地区首家生育力保存库,又于2021年牵头成立了广东省生育力保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这项技术的规范化发展搭建了更加专业的平台。
2022年,
她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内首例重度地中海贫血儿童自体冻融卵巢组织移植
,让年仅16岁的晓晓重获青春期。
来自广东顺德的晓晓,出生后确诊重度β地中海贫血,需要每月输血、排铁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14岁时,她的身高只有148厘米,生长发育指标远低于同龄的孩子。为了彻底摆脱疾病的困扰,晓晓的父母决定让她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术前的放化疗会对卵巢造成毁灭性的损伤,这让一家人陷入了两难。
为了帮助晓晓保住生育的希望,梁晓燕团队决定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提前摘取“种子”,将它们安全地存入“仓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之前,先保存部分卵巢组织和体外成熟的卵母细胞。
经过近三年的移植治疗,晓晓的身体状况逐渐稳定。梁晓燕团队为她重启自然青春期发育计划:将5片解冻的卵巢组织移植到她的盆腔。仅仅过了5个月,晓晓的卵巢功能就逐渐恢复,性激素水平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她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月经来潮。
为了给晓晓的未来提供更多的保障,团队还为她留存了6片卵巢组织,若未来功能减退,还可再次进行移植。
从晓晓卵巢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卵子
截至目前,中山六院生殖医学中心已经为超过800例各类患者完成了生育力保存,并成功建立起涵盖卵巢组织冷冻与移植、卵子与胚胎冷冻保存、解冻后妊娠与活产随访的完整技术链与操作体系。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从中受益,该中心还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这项技术。
科普宣传也是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普惠病人,通过健康保健和生育力保存知识的宣传,为他们答疑解惑;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与肿瘤科医生的交流,让他们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领域,从而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多给患者提供一个选择。”梁晓燕说。自2022年以来,中心已经举办了12场生育力保存科普直播,累计观看量超过6.4万人次。
保存生育力,不仅仅是一项孤立的医疗技术,更是一场需要医生、患者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保卫战。而守住这扇通往未来的“生育之门”,就能让更多人相信,只要战胜了疾病,依然能够拥抱完整而幸福的人生。
点亮生命之光
谁能想到,在辅助生殖领域披荆斩棘、成就斐然的梁晓燕,她的从医之路,其实始于一段意料之外的人生插曲。
16岁那年,高一的她因为数理化成绩拔尖被推荐参加高考,却发挥失常,被志愿表最后一栏的医学院录取,只得服从命运的安排。
初入医学院,大量需要死记硬背的医学知识让梁晓燕感到非常枯燥与乏味。那时,她的同学大多是经历过社会磨砺的青年,年龄最大的已35岁,他们对待学习的勤勉与执着,照亮了迷茫的她。她渐渐沉下心,专心学习,五年间成绩稳居前列,毕业后被择优分配到大学医院的妇产科工作。
最初的她,或许只是被“择一事而终一生”的使命感驱动,可当一个年轻的生命在眼前消逝,“医生”二字的重量,开始真正落在她的心上。
那是一位28岁的彝族女孩,生下四个孩子后,又靠吃山里的中草药进行了多次流产。最后一次意外大出血,这才被送进医院,被确诊为绒癌晚期。“她长得很漂亮,但因为疾病折磨,瘦得像一棵小树苗,”多年后提起这个女孩,梁晓燕仍满是惋惜,“一切都太晚了。”
按照当地习俗,人要在离世前回到故土。梁晓燕便和护士一起送女孩赶回老家。那一天,天空下起瓢泼大雨,蜿蜒曲折的山路更加泥泞难行。这位二十出头的新手医生,内心也掀起一场狂风暴雨,她感到一种强烈的渴望——想看看更大的世界,想拥有拯救更多生命的能力。
1986年,已是住院总医师的梁晓燕,顶着24小时值班的压力,挤出时间备考,最终从云南考入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师从我国著名妇产科专家梁贵尚教授。多年后,她还继承了导师创建的金牌门诊——妇科内分泌门诊,每每出诊,门口总是围满了患者,经常要看诊到晚上。
那时,很多月经不调的患者会发展成不孕不育,在求子路上苦苦挣扎。1990年代初,辅助生殖技术在内地起步,她立刻抓住机会,考上了“中国试管婴儿之父”庄广伦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深度参与了这项技术走向成熟的全过程。
从彩云之南到南海之滨,岁月流转,梁晓燕从未忘记自己为何出发。
2010年,为了打造更加专业、便捷、温馨的诊疗环境,让患者能够安心地看病,已经成为生殖医学领域权威专家的梁晓燕,毅然离开了工作多年的老牌医院,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创办了生殖医学中心。
在那座红楼里,她不仅要医治疾病,更要抚慰心灵。
前来求诊的患者中,有不少已经在多家医院治疗无果。“说‘不’很简单,可这个字太重了,它可能会压垮一个家庭。”梁晓燕说,她从不轻易拒绝患者。即使遇到成功概率极低的患者,她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解释:“我们可以试试,但你要知道,成功的机会可能只有1%。”当患者确实毫无希望时,她也会坦诚相告:“你的希望是零,真的还要试吗?”
有时,患者情绪低落,甚至当场发脾气、拍桌子,她也从不生气恼怒,而是静静地等待对方发泄完情绪,然后继续耐心地解释、安抚。而等到情绪平复后,患者也总会反过来向她道歉。
夕阳渐渐漫过山坡,在红楼上洒下最后一抹余晖。走廊尽头的诊桌前,梁晓燕依然在耐心倾听着 “小女孩”们的心事。人生的风雨总是猝不及防,而她稳稳地张开臂弯,让许多快要熄灭的希望,又慢慢地亮了起来。
专家介绍
生殖医学中心 梁晓燕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中心创始人、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医学院妇产科学系教研室主任,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梁晓燕教授主要从事辅助生育技术的应用及生殖内分泌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辅助生殖临床技术-实践与提高》,参与《中华妇产科学》第一、二版的编写;负责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卫生厅基金共30余项,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建立有效的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优化体系及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研究”;参与国家PCOS、高泌乳素血症及闭经的诊疗共识的制定。2002年开展不成熟卵体外培育技术并诞生广东省第一例IVM试管婴儿;2012年开展全国首例单卵双胎卵巢组织原位移植术;2012年开展全国首例单卵双胎卵巢组织原位移植术;2017年成功为卵母细胞质量缺陷患者实施“卵母细胞内注射自体骨髓细胞线粒体”技术,为世界首例;2021年建立“广东省生育力保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全国首例青春期前卵巢组织的冻融及自体腹腔内移植技术并成功恢复青春期发育;2022年开展国内首例重度地中海贫血儿童自体冻融卵巢组织成功诱导青春期发育,领导建立国内首例儿童睾丸组织冷冻保存。
出诊时间:
北院区: 周二至周五全天
内容来源:广东卫生在线
记者:陈湘婷
感谢余加乐对本文的支持
责任编辑:张婷婷、陈子滢
初审:张源泉、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吕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中国股票网
发布于:广东省鑫福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